朱祁钰
朱祁钰(1428年—1457年3月23日),即明代宗,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贤妃吴氏,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时间1449年―1457年,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 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长兄明英宗即位后封其为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次年改元景泰。 朱祁钰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启用于谦等正直之人,励精图治,选将练兵,击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又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当时明朝社会由乱而治渐开中兴,可谓英明之主。但是在天性之间未能尽善尽美,因而使得奸臣乘机作乱。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二月,明英宗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于西苑。不久朱祁钰去世,享年三十。明英宗上谥号曰戾,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明宪宗追认其皇帝之位,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称明景帝、景泰帝。[1]南明时期,明安宗朱由崧加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庙号代宗。 朱祁钰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仅有的一个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罪人之子

 

朱祁钰的生母,是个获罪之人。宣德年间,明宣宗御驾亲征,生擒汉王朱高煦父子,并把汉王府的女眷充入后宫为奴。侍女吴氏也在其中。

 

回京途中,明宣宗邂逅了吴氏。然而罪人身份,不能封为嫔妃。宣宗就把她安排在紧靠宫墙的大宅院,时时临幸。终于,吴氏产下一子,就是朱祁钰。

 

母凭子贵,吴氏被封为贤妃,却继续住在宫外。

 

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病重,召吴氏母子进宫,将之托付给张太后。明宣宗驾崩之后,皇长子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封朱祁钰为郕王。

 

临危称帝

 

正统十四年(1449年),对朱祁钰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份。这一年,他的皇帝哥哥明英宗御驾亲征,留郕王朱祁钰为监国。结果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皇帝被俘,瓦剌咄咄逼人。一时之间,朝野震惊,甚至有人建议迁都南京,以避刀兵。”南迁“之争,首先是翰林院侍讲徐珵(即后来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根据天象的变化首先提出的。这种说法,颇得一些大臣支持。于谦当即否定这项提议,认为皇陵宗庙都在北京,岂可轻易迁移。

 

正统年间,明英宗崇信宦官王振。搞的整个朝廷乌烟瘴气,大臣凡是有不利于王振者,非死即贬。如今皇帝被俘,王振被杀,众大臣纷纷吐气扬眉,甚至跪在午门外,要求监国郕王惩处王振余党。这时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出来阻挡,当即被愤怒的群臣打死,并把王振同党,王振外甥—王山也当庭打死。午门血案,吓得朱祁钰准备逃走。于谦拉住他,说大臣们只是为了惩治王振党羽,倒不是冲着您来的。朱祁钰半信半疑,下令把宫内王振的两个死党交给大臣们。群臣当场打死二人。

 

当时的皇太子年仅两岁,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禀明孙太后,最终拥立郕王朱祁钰,改年号为景泰。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登基之后,下诏边关守将不得听信瓦剌的借口,使得瓦剌意图用明英宗的名义骗取财物、骗开关门失败。瓦剌气急败坏,发兵攻打北京。景泰帝任用于谦等人,组织北京保卫战,最终击退瓦剌。

 

英宗回朝

 

突如其来登上皇位,大权在握,朱祁钰也就不愿意放手。北京保卫战之后,明军多次击败瓦剌。瓦剌首领也先见捞不到好处,便想放了明英宗,借此求和。他想放,可是朱祁钰却不愿意接。大臣建议朱祁钰迎回明英宗,他不悦,说我本来不想当这个皇帝的,当初是你们逼着我当的。这个时候,于谦说,皇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更改,所以理当尽快接他回来。朱祁钰见最得力的大臣都这么说,只得说:“听你的,听你的。”便先后派遣李实、杨善出使瓦剌。

 

派去瓦剌的使臣杨善随机应变,竟将太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饭,朱祁钰也只好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即便如此在迎接的礼仪上,朱祁钰也减了又减,明英宗抵达北京后,由安定门入城。之后,改乘法驾,入东安门,朱祁钰自东安门出迎,行拜见之礼,明英宗答拜,互拉双手,泪涕沾襟,相互推辞逊让了许久。

 

将明英宗迎回了北京,朱祁钰随即把哥哥软禁在南宫。一锁就是七年。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皇帝被俘后不附带任何屈辱的条件就被放回来,这还是第一次。

 

明英宗回归之后,虽为太上皇,却被软禁在南宫。朱祁钰从内心来讲并不希望明英宗回朝,为防备明英宗与旧臣联系,对他的一举一动,都严加防范。朱祁钰接受太监高平的建议,将南宫的树木全部砍伐,以防有人越过高墙与明英宗联系。

 

易储风波

 

随着帝位渐渐巩固,朱祁钰并不满足,他不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儿子朱见济能够取代明英宗的太子朱见深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于是他一手导演了贿赂朝臣的闹剧。

 

土木之变之际,孙太后命朱祁钰监国,差不多同时也立明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张太后的用意很明白:大明江山依然是明英宗的,朱祁钰只不过是代理执政而已。明英宗还京后,朱祁钰保国有功,未把皇位交还给明英宗还说得过去,但他反把明英宗之子的太子位也废了,朝臣上下认为朱祁钰私心过重,有失民心。贵州道监察御史钟同曾言:“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同时兼陈一切弊政。朱祁钰闻讯大怒,钟同被下狱杖死。

 

由于太子是皇太后立的,朱祁钰不得不慎重。他先试探颇有资历的太监金英,说“七月初二日,是东宫太子的生日”。金英立刻回答,“东宫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前者是朱见济的生日,后者是太子朱见深的生日。

 

初步试探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朱祁钰很是隐忍了一段时间。然而,他仍旧不停地试探,甚至贿赂朝臣,希望他们在重建储君的问题上能站在自己这边,不惜武力威慑。终于换来宦官和朝臣的默认。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他的汪皇后坚决不能同意丈夫的做法。她悍然争辩,却被废了皇后,打入冷宫。就这样,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把侄子朱见深的皇太子废掉,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不想到了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朱祁钰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夺门之变

 

景泰帝在位期间,重用于谦等贤臣,吏治为之一新。

 

突如其来的王爷变皇帝,大权在握,景泰帝也就不愿意放手。北京保卫战之后,明军多次击败瓦剌。瓦剌首领也先见此,便想放了明英宗,借此求和。他想放,可是景泰帝却不愿意接。大臣建议景泰帝迎回明英宗,他不悦,说当初是你们逼着我当这个皇帝。这个时候,于谦说,您已经当了皇帝,即便他回来,帝位还是您的。景泰帝见最得力的大臣都这么说,便派人去瓦剌接触,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史料记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

 

使臣杨善这一去,居然就把太上皇接回来。景泰帝随即把哥哥软禁在南宫。一锁就是七年。

 

英宗回归之后,景泰帝派人严加看管,果然如于谦所说英宗的回归没有影响到景泰帝的帝位。但景泰帝并不满足,他不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儿子朱见济能够取代英宗的皇太子朱见浚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由于太子是孙太后立的,景泰帝不得不慎重。他先试探颇有资历的太监金英,说“七月初二日,东宫生日也”。金英立刻回答,“东宫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前者是朱见济的生日,后者是太子朱见浚的生日。

 

初步试探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景泰帝很是隐忍了一段时间。然而,他仍旧不停地试探,甚至贿赂朝臣,不惜武力威慑。终于换来宦官和朝臣的默认。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皇后汪氏坚决不能同意丈夫的做法。她悍然争辩,却被废了皇后,打入冷宫。

 

就这样,景泰三年,景泰帝把侄子朱见深的皇太子废掉,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谁料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

 

景泰帝正当壮年,子嗣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尚未显得突出。可是到了景泰八年,他突然得了重病,皇储的问题再次摆上桌面。众臣议论纷纷,一时之间,定不下来。内宫传来消息,说景泰帝病体康健了。于是众臣准备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再商议皇储问题。这一夜,却爆发了夺门之变。

 

离奇去世

 

明英宗复辟当日即逮捕了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并将一批大臣、太监下狱。随即废朱祁钰为郕王,将其软禁到西内永安宫。朱祁镇复辟后两三天,在朝堂之上对大臣们说,弟弟的病好多了,可以吃粥了。众臣皆默然不语。 一个月后,二月十七日(一作十九日)癸丑,朱祁钰死去,死因不明,一说为被人杀害。正月二十一,明英宗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

 

不久之后于谦等当初拥立朱祁钰的大臣,纷纷被明英宗以谋逆之名,处死。景泰朝结束。

 

身后之名

 

景帝死后,英宗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景帝终身为恶,死不悔改。

 

成化年间,一些臣僚开始为景帝鸣不平,他们认为景帝危难之时受命,削平惑乱,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功劳很大,却谥以“戾”,很不公平。甚至有人责问,当时若不是景帝即位,外敌如何能退,英宗如何能返?

 

宪宗虽然曾被景帝废去太子地位,但对这位叔叔的功绩还是相当理解。几经周折,宪宗下旨恢复景帝帝号,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景帝的功绩。但宪宗不太可能给景帝全面平反,所定谥号仅为5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谥号都是17字,景帝在规格上较其他皇帝低,而且景帝还没有庙号。

 

直到南明弘光时期,才给景帝加上庙号“代宗”,并增加谥号到17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至此,景帝在礼仪规格上算是与明代其他皇帝平等了。他的历史功绩也稍稍为后人所知了。